线控制动国产突围新势力四小龙的商业模式革新与技术竞速

来源:爱游戏体育app马竞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5-04-02 21:28:39

  面向下半场,替代进口已经转向差异化竞赛,同驭用学院派基因构建XYZ三轴全栈能力,利氪率先抢占One-Box先机,比博斯特瞄准跨域融合定义未来标准,千顾科技则瞄准ESC这一产业化落地基础。

  这场战役的本质,是线控制动厂商能否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规则”的关键一跃。

  博世、大陆等国际巨头垄断全球线%份额的铁幕之下,国产厂商正悄然撕开一道裂缝。

  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4年线%,其中One-box占比63.4%,已成为主流技术方案。其中,利氪科技、同驭汽车、弗迪科技都在迅速刷新行业交付纪录。

  当然,高歌猛进的国产替代背后,博世仍以超过50%的装机量稳居霸主地位,采埃孚宣布拿下近500万辆汽车配备EMB的订单,而国产厂商的EMB量产尚在2025年窗口期。

  一边是外资巨头的专利高墙与规模成本碾压,另一边是主机厂对安全冗余的极致苛求,随着英雄并起,当线控制动从替代进口迈向差异化竞争时,国产新势力如何突破同质化内卷,在技术、生态、商业模式中打出真正的差异化?

  这场博弈,不仅仅关乎市场占有率的接纳,也是国产智能汽车产业链能否掌握核心话语权的关键环节。

  2025年是智能驾驶加速向L3级迈进的关键一年,也同样驱动线控制动需求激增。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线%以上车型标配。

  当前,线控制动主要涵盖EHB(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EMB(机械式线控制动系统)和HBBW(混合式线控制动系统)三类。

  但在EHB领域,以博世为首的外资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普遍具有专利护城河,加之过去保有的客户粘性,本身更具规模性优势。去年全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线控制动(One/Two Box)交付新车795.77万辆。其中,约70%供货量的仍由博世、大陆、万都等外资厂商把持。

  留给国产厂商突围的机会或许是号称比EHB更轻量、能量回收更高效、响应更快、维护成本更低的EMB技术,其标准也在逐渐成熟。

  据公开信息,欧标ECE R13 EMB修订版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发布,中国《GB21670》二次征求意见稿已发,拟2026年7月实施,技术方面的要求与欧标对齐。这一法规的修订和L3准入试点实际已经在为EMB量产铺路。

  国内包括同驭科技、利氪科技等在内的国产厂商普遍都在计划开启EMB大规模量产。

  但海外并非落后于国内,只是在EMB领域的差距比较小,20世纪90年代起,博世、大陆等海外厂商就开始了EHB和EMB系统的研发。当前对比主流制动零部件厂商看,国内外EMB 进展未有明显差距。

  基于此,在已经挤入替代门槛后,思考后续如何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打出差异化策略,将成为这部分国产新势力的眼下重心。

  突破ASIL-D认证壁垒、绑定主机厂生态、加速EMB量产降本,是后续各家厂商差异化战略的底层重心。

  从基础资源看,当前海外巨头仍然具有十足的后半场资历,国产厂商仅靠单点突围、凭借速度取胜可能还不够。

  产业规律上,国内的汽车产业往往胜在灵活。须知,国产智能驾驶已经凭借更具场景化落地的策略率先突围,线控制动厂商如今的路径和智驾颇为类似。目前,线控制动方面正在从技术效率的差异化方面涌现出“四小龙”。

  技术路径方面,“四小龙”中,同驭汽车属于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底子足够扎实,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构建了国内最完整的线控底盘技术矩阵。

  同驭汽车核心团队从2012年就开始研发线控制动技术,对技术的理解深度和系统性都有相对优势。

  而且据知情的人偷偷表示,公司核心团队内部非常团结,有些是师兄弟,还有些是跟创始人舒强一起参加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队友。

  一位是原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原汽车学院院长、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余卓平教授,另一位则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国家杰青熊璐教授。前者担任同驭的首席科学家,后者则出任首席技术官,这个基础让同驭汽车的进展十分迅速、积蓄源源不断的后劲。

  随着底盘向着线控化、智能化或者智能线控底盘发展,底盘域对于整车底盘XYZ三个方向六个自由度的控制已形成了非常明确的趋势。

  目前,同驭汽车产品布局涵盖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线控悬架和底盘域控制器,是全球极少数实现底盘X-Y-Z三轴控制全栈式布局的公司之一。

  除学院派同驭科技在智能底盘XYZ三轴有技术深耕外,比博斯特全系智能制动产品、智能悬架产品也已实现量产,智能后轮转向系统BRWS、纯线控转向系统BSBW、电子机械制动系统BEMB等产品则已进入量产测试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量产。

  日前,前国际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制动系统亚太区研发副总裁巫子平出任比博斯特高级副总裁。据公开资料,巫子平曾主导了采埃孚EPB、EBB、ESC、IBC(One-Box)等多款产品数百个项目量产落地,也深度参与了采埃孚下一代底盘融合控制技术的前瞻研发与亚太区导入,对于前瞻技术布局经验较足。

  从二者的统一趋势看,智能底盘赛道在中国厂商的技术追赶仍面临标准定义问题,势必要有厂商率先带动跨越式创新,立住标杆。

  另一边,考虑到One box正在慢慢的变成为技术主流路径,以利氪科技为代表的厂商实际都在加码研发,利氪科技则属于相对布局较早的一家。

  2020年之前,国产供应商们还处在One box和Two box技术争论之间,赶在这一节点末尾成立的利氪科技,率先抢注并坚持了One box研发。

  作为国内最早实现One-box量产的科创公司,利氪科技IHB-LK®实现了功能的高度集成,具有高动态响应能力,产品功能安全等级达到最高的ASIL-D级,逐步提升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冗余。得益于奇瑞、赛力斯等多家客户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利氪科技在One Box配套的车型数量名列前茅,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并呈现了较强的爆发态势。

  据了解,利氪EMB-LK®与国内头部主机厂合作开发,已完成冬季测试等产品性能验证,将于26年初实现产品量产,线控转向系统同步开发中,届时可实现三轴协同控制。伴随着城市NOA以及更高阶智驾的落地,智驾与线控底盘多域融合的价值将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千顾科技则扎根ESC自研能力和产业化落地经验。作为线控底盘实现的基础,ESC能实时“感知”车辆状态并对车辆进行安全控制,一度被认为是决定One-Box和EMB规模化落地的核心基础。

  ESC电子稳定系统是配合行车制动的重要辅助系统,其与行车制动系统的集成可以帮助实现制动系统体积、重量的减小,最终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基于此,ESC实际是线控制动产品的基础,制动厂商的ESC开发能力至关重要。

  自2015年成立起,千顾科技就在ESC领域深耕。2023年,据高工数据,千顾科技ESC真正开始批量供货,至第四季度,销量快速攀升至20万套,全年累计销售30万套,在当年国产乘用车车身稳定性控制管理系统市场占有率达30%。

  举例而言,同驭已经与一汽、日产、福特、东风、零跑、江淮、江铃、长安、北汽、奇瑞、吉利等多家知名车企达成合作。

  2024年,千顾科技主力产品ESC销售额已超3亿元,获得30+新车型定点,合作11家OEM客户,而下一阶段的主要增长驱动EHB Onebox产品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供货,目前已获近10家知名主流整车厂重点项目定点。

  值得一提的是,同驭汽车产品规格系列齐全,在乘用车、商用车和无人车三大市场领域,均实现了规模化量产。目前,同驭汽车已与一汽、东风、大众、通用、福特、吉利、北汽、零跑、江铃、江淮、五十铃、宇通、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80多家客户展开合作,并已配套200余款车型,累计出货量已经突破百万台。

  这对于公司商业模式至关重要。考虑到EMB弯道超车本身需要一些时间,公司的基本盘和客户生态仍然需要迅速铺开,商用车、乘用车双线进展,既保证了技术、资源的复用,又能够在需求关口为公司拿到部分现金流,后者对新势力企业而言尤为宝贵。

  融资方面,各家抢速度的节点都很快,线控制动也慢慢的变成了各大资本的重点关注领域。

  随着市场内卷,车企更新产品慢慢的变快,部分品牌一款车一年多款,这正在倒逼新能源智能化的技术更新频率迅速提升。

  尤其是中外线控制动进行到客户争夺的白热化阶段,海外巨头往往会通过专利实施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此时的正向专利研发,对后续市场正向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如此迅速的市场转向和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几乎很难让一家公司孤身奋战,生态借力提速已经迫在眉睫。

  这正在倒逼各企业从技术突破转化为生态话语权确立,后者是单一商业模式很难建立的护城河。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线控制动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个零部件的替代,开始检验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能否完成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定规则”的关键一跃。

  当同驭的学院派基因、利氪的One box闪电战、比博斯特的跨域融合定义、千顾科技的ESC基础布局在同一个战场交汇,整个产业链也需要更多技术纵深与资本机遇。

  EHB领域正在加速替代,EMB赛道已经同步开启,未来属于正向研发,也属于灵活的商业化场景策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